不带货、只卖课……警惕一些机构打着“知识付费”旗号骗钱!


时间: 1天前 人气: 4 评论: 0

“阿姨,进群就能学‘养气血秘方’!”
“叔叔,十天包教包会用‘养老机器人’!”
他们宣称
“不带货、只卖课”
殊不知
这些举着高科技、养生旗的“专家”
正准备收割叔叔、阿姨们的养老钱
……
日前,记者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了解到,针对一些机构打着“知识付费”旗号,在微信群、直播间骗取老年人钱财的行为,法官作出防骗提示。
案例介绍
王阿姨退休后想学点新知识,看到“零基础学AI,轻松高收益”的广告,加入了“人工智能免费学习群”。微信群里有贴心助教每天督学催打卡,直播间内权威“教授”讲得头头是道,结课时还得了张红彤彤的结业证书。
王阿姨一高兴,花2980元解锁了高级AI课程,还投资了机构的“养老机器人研发高精尖项目”。可等她惦记项目进展时,直播间早已关闭,“教授”也已经人间蒸发。
王阿姨这才明白,自己跌入了精心设计的“私域直播”骗局。
警惕
“私域”直播成
“割老”重灾区
近年来,一些网络主播的“套路”逐渐由公域向私域转移,“私域”直播已沦为“割老”重灾区。这些直播小程序或者第三方工具往往“小而偏”,不易被日常监管覆盖;骗子更是“快进快出”,播完就注销账号、解散群组、频繁切换平台,即便维权也难以追踪。
三大套路
1
假权威
张口“央视推荐”,闭口“祖传秘方”,其实证书都是合成图片。
2
玩焦虑
利用“限时秒杀”“最后优惠”的话术施压,诱导消费者冲动付款。
3
画大饼
忽悠老人当养生合伙人、机器人股东,表面卖课背地骗投资,把养老金一锅端!
法官说法
如此欺诈行径,
触碰了哪些法律红线?
利用数据造假、虚假宣传诱导消费,违反广告法规定;
虚构事实、隐瞒真相,骗取他人财物,涉嫌构成诈骗罪;
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,可能构成集资诈骗罪;
违规收集、泄露用户个人信息,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。
防骗锦囊
先查证
先在官方网站检索这个专家或公司,看看是不是真有这个人、这个项目。
不冲动
再好的福利也别急着付款,“钱在银行睡一宿”,和家人商量后再决定。
走明路
所有课程、产品,一定要通过官方平台购买,凡要求微信直接转账的,请您扭头就走。
评论